查看原文
其他

“共生院”引领老城复兴,《我是规划师》第二集反响热烈

规划自然小编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2021-04-26

导 读

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北京老百姓的传统居住场所,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1月26日晚,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委宣传部、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二集《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播出,讲述了北京市以雨儿胡同和菜市口西片区为试点,开展老城风貌保护和胡同四合院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的生动实践。节目引发了相关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他们是专业的规划人、是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是组织协调的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走进胡同四合院,感受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01

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北京老城既是梁思成先生笔下“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也是亲切、自然的生活空间,正如节目开篇,单霁翔院长说到的“四合院最好的地方是温情”。但随着老城人口、功能的集聚,老城平房院落也出现了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条件差等问题。


如何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改善人居环境,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关心热爱老城的人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北京市开展了不断的探索。2015年,北京市试点开展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直管公房申请式腾退和改善工作,2019年,启动菜市口西片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工作,居民自愿选择外迁或留住改善居住条件。在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中,围绕“留住户如何改善,腾空房如何利用”来开展工作,提出了“共生院”理念,包含建筑共生、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建筑共生,指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同时,植入符合传统风貌的新建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等,补充现代功能设施,如厨房、卫生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居民共生是指对于腾退出来的居住空间,引入新居民居住(如人才公寓),原居民和新居民在胡同、四合院里共生。文化共生是指现代生活理念和胡同四合院文化理念的共生,通过引入新居民,在传承老城四合院文化的同时也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雨儿胡同、菜市口西为试点,结合申请式退租政策,在部分居民自愿腾退、平移后,拆除违章搭建,合理利用腾退房屋改善留住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共生院”模式,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可适度引入文化关联业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民生改善和活力复兴。同时特别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留住老街坊,延续街区历史记忆;针对老街坊开展口述史收集,带动新居民传递文化记忆,展示传统社区文化魅力,提升平房院落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


下一步,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完善平房院落保护更新实施机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建设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核心区所

主任工程师 李楠


《我是规划师》第二期“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中,看到了老胡同的温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承,看到了以人为本、申请式改善的“菜西模式”,看到了“一院一策”、建立动态数据库的保护方式,同时也在思考“菜西模式”如何更好的可复制和可推广。这不仅需要进一步以人为本,“一户一策”、“一院一策”的继续探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需要城镇私房、直管公房、自管公房的政策改革配合推动,更需要我们挖掘所节省出的四合院空间的合理、有效使用,利用租金收入、文创收入等来有效实现资金平衡。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杨岩枫


“胡同-四合院-北京人”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精神内核,老城历史的根、老城文化的魂。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在坚持“保障对保障”、做好申请式退租的同时,还在探索培育城市更新服务运营商的“赋权赋能”模式,授予企业公房经营管理权,退租后的房屋可以稳定经营50年,实现“企业有收益、社区有改善”,这是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创新。今后,我们还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发现和集成基层的智慧、人民的智慧,为推动老城更新公共政策创新发挥力量、尽到职责。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徐勤政


总结老胡同里焕新生打动我的三点,一是疏解腾退是前提,不管是菜西的申请式退租,还是雨儿胡同里的试点改造,第一步都是疏解腾退,拆掉私搭乱建,退租后降低人口密度,换取更多的空间。二是充分的公众参与,共商共议腾退后的空间利用,补充完善公共服务和文化交往功能,实现社区共治。三是可复制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居民受益,企业在政府授权的期限内把所有投资收回来”才能保障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可持续发展。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梁大庆


规划师和建筑师们秉承对古都的尊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专业的热情,投入到这片实践的热土上,将各自承担的设计院落从空间上解剖,从时间上向历史追寻。过程中的多轮方案倾注了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心血,他们用情怀参与到雨儿胡同的工作中来,将高标准和高品质贯彻到精细施工、甚至家居布置中,得到了老街坊的肯定。雨儿胡同和菜西探索了一条双目标共赢的新路径。我们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深入探索,勇于创新,通过规划引领,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理想人居环境的实践之地、典范之区。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李爽


在古都北京,相比皇家宫殿坛庙的恢弘磅礴,胡同与四合院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更令人津津乐道。这几年当老城保护更新工作深入到居民的房前屋后、“柴米油盐”时,才真切地感受到单院长所说的“不是因为平房就一定不适合人们今天生活,而是强加给平房太多不公正待遇。”


而随着新总规、核心区控规中对老城保护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一些政策支持与理论实践,“雨儿”与“菜西”所探索出的模式让胡同和生活在胡同里的老街坊们看到美好与希望,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老胡同里过上现代生活。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责任规划师: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 谭涛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北京老城大杂院特殊的“共享厨、卫、厅、储“的居住模式构建了一种比小区更加紧密的邻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中展现的包容性是老北京精神的最好诠释。我以责任规划师团队中一员的身份踏进菜西片区,怀揣着对退租后昔日老城人文精华不复从前的担忧推开一个个重新修缮的院门,欣喜地看到新居民和老居民的和谐共生,咖啡馆和小卖铺的遥相呼应,内心深处不禁涌出一股暖流—很高兴城市更新提升了而不是削弱了老城的包容性,在这里既能感受到新鲜活力的注入,也能感受到传统韵味的沉淀。


——西城区菜市口街道责任规划师: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四所 赵丹羽


02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积极探索推进老城保护复兴



南锣鼓巷街区属于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城区一直努力探索人口老龄化、房屋破旧及公共设施落后背景下院落改造新模式,雨儿胡同“共生院”改造便是促进老城保护与城市复兴的典范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老城不能再拆”的原则,院落改造进行“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充分考虑建筑尺度、布局、高度及周边关系等,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方式,做到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同时使用原工艺、原材料和原做法,保留历史信息,留住记忆和乡愁。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实践组学员们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工作,保护胡同肌理,织补区域功能,助力老城保护复兴,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东城分局学习实践组



张悦老师在本集节目提出了一个命题,即如何平衡好自上而下的管理目标和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新总规明确要求老城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保护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心区控规的批复中也特别强调要突出人民群众、注重民生改善。这是我们在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中的核心管理目标。那么我们如何在符合以上管理目标的条件下让百姓居住更舒适,在胡同里也能过上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呢?这集节目给了我们部分答案,通过政策创新,如申请式退租或改善,最大程度尊重居民意愿,通过设计和技术赋能,最大程度改善居住空间等等。这些试点探索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随着核心区控规的实施落地,最终一定会用事实证明“平房不适合现代化生活是一个悖论”!


——西城分局学习实践组


03

精细设计、精心修缮

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西城区住建委主任

刘戍东

菜西片区是历史遗留的拆迁项目,也是首都核心区老旧平房的一个集中缩影。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拆迁遗留项目和老旧平房区如何走出一条风貌保护与自我更新的新路。作为基层政府部门,老城保护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兼顾改善民生,让老城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责任规划师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前期申请式退租之后,目前整个片区正在推进恢复性修建和申请式修缮工作,补齐社区功能短板,植入现代生活元素,着眼恢复胡同肌理,提升区域城市品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老百姓的笑脸多了!点赞声响了!古老菜西正慢慢呈现崭新的风貌与活力!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张莉莉

雨儿胡同等4条胡同的修缮保护提升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把群众工作贯彻修缮整治项目始终,从摸底调研、宣传政策、动员组织开始,充分了解了每家每户的改善需求,并结合院内整体风貌保护,大胆假设,谨慎论证,逐户逐院研究制定改善方案,坚持“一院一设计”,并由专家组把关。在恢复北京老城区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通过与居民充分交流改善方案,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探索出了解决“光、停、晾、绿、厨、储、卫、浴”基本居住需求的改善方案,让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全面完成了居民生活改善、院落风貌修复、历史文化传承等工作。


04

“老”房子、“新”生活

共话老城保护复兴


雨儿胡同设计平台团队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雨儿胡同修缮整治设计现场负责人  郑天

共识是社会奋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必要的基石。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全民共识。从拆不拆到留多少、从谋开发到保民生、从闹得慌到静下来。南锣鼓巷的街区更新,见证了全民对历史街区的认识从转变到共识的达成,也是全民对历史街区认识的进化过程,是一段全民历史街区保护共识动态凝聚的切片。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各美其美,和合共生!

东城分局下沉雨儿胡同改造专班工作人员  文卷

雨儿胡同修缮整治工作凝聚着习总书记的牵挂与重托、市委市政府的顶层深化与设计,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与协调、规划人的辛苦与付出。基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老城保护工作的热忱,我们开展“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共同见证了雨儿胡同的涅槃重生,目睹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新老居民的共融。看到胡同居民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作为一名规划参与者,我深感荣幸,也更加体会到核心区规划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工作者  张校

“自愿申请式腾退”是对老城区风貌保护和社区民生工作的探索,居民参与项目的各环节,是走是留,怎样设计,如何修缮,居民的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居民和社区街道一起共同设计建设自己的家园。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将爱心、文化、生态进行有机结合,让居民既能享受到文化积淀的滋润,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

和事建筑设计研究事务所

闻婷

和事建筑设计研究事务所很荣幸成为菜西片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也是菜西片区第一家办公与老住户合用院落的“共生院”典型。从2019年起至今,和事建筑在菜西片区办公,每天都切身感受着菜西片区内老胡同的蜕变。感谢政府及实施主体金恒丰公司这两年多来的辛苦付出,让我们这些入驻企业的办公及周边环境越来越好,也让我们走向更大的平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希望我们共同的家园菜西片区蒸蒸日上!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东城区房屋修建工程有限公司  郭红军

作为南锣项目施工的一个参与者,我感觉胡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项目经过修缮,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蓝砖灰瓦传统四合院的历史风貌,居民家中配备了厨房卫生间,实现了如厕不出屋,院内有公园,游玩有场地,老百姓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我深刻地感受到,四合院修缮是一种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保护,才能让老城复兴持续下去,才能把古都风貌保护得更好。

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居民  李长林

《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讲述了北京老城风貌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我在这里生活已有六十多年,平房生活的诸多不便是大家熟知的,要实现厨卫的改造是件困难事,可贵的是设计人员很负责任,耐心地和我们沟通商量方案直至满意为止。现在院子宽敞明亮,屋内的厨卫设施齐全,真正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这一切怎能不令我感慨万分呢?

西城菜西片区居民

何玉荣

在北京发展的这么多年里,新城日新月异,但老城仿佛被遗忘了一般,破旧、拥堵、混乱……街坊邻居都舍不得离开这里,但是又得忍受生活的不便。


可今时不同往日,一处处院落在规划中妙笔生花,看着胡同一点一滴的变好,我们对申请式改善,老宅复管等工作也有了充分理解,原本拥挤的院落,现在错落有致;原来失管的院落,现在更加美观、安全,公共区域的花花草草看着就赏心悦目;还有过去各种生活的不便捷,上厕所难停车也难,现在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是规划师》将与您相约一场

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体验由规划带来的不尽精彩

体验属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每周二晚21:20

北京卫视不见不散!


本内容及图片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东城分局、西城分局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我是规划师丨当北京城市规划与电视第一次握手

我是规划师丨一起来认识这群为城市出谋划策的人

我是规划师 | 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绘就蓝图!跟我来,深入一座城…...

我是规划师丨单霁翔带您用公众视角讲述规划故事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喜马拉雅


长按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